当前位置: 首页 >产品报价 > 列表
当下影视创作急需文学“补钙”
2021-10-15 18:12:43   

  当下影视创作急需文学“补钙”

  本报记者 李俐

  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开幕首日,作为核心活动之一的“共生共荣:文学与影视高峰论坛”暨“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系列活动在梅兰芳大剧院举行。100余位知名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人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学与影视的融合发展和转化。

  十月文学院在去年建立文学与影视孵化中心后,进一步加强文学与影视资源融合,并联合众多知名作者、编剧和相关影视机构共同发起“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将优质的文学IP进行影视转化和合作延伸。活动现场,“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发布了芦苇《白山黑水》、邱华栋《听功》等9个电影IP项目,李洱《应物兄》、张营《婴宁》、杨双印《运通天下》等9个电视剧IP项目,以及陈汗《山海经之蚩尤战帝天》等9个网络IP项目。其中,小说《应物兄》围绕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事,以“应物兄”作为轴心人物,上下勾连、左右触及,相关各色人等渐次登场,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当代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画卷,于2019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的影视化开发,也备受文学界和影视界的期待。

  《应物兄》被评论家誉为“当代版”《围城》。对此,作家李洱本人坦言,《应物兄》和《围城》的相同之处是都写到了知识分子,“但是知识分子在《应物兄》里只占三分之一,书里还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角色,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他期待编剧能对自己的小说进行更为丰富的二次创作,让它能够有幸和《围城》相比。

  文学和影视的联动一直是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在论坛上,多位文学界、影视界的嘉宾围绕“新时代文学与影视的共生共荣”“文学影视改编的良性循环”话题,共同探讨文学和影视如何共同促进融合与繁荣。

  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马驰谈道,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片占故事片产量的30%,且大多是佳作。如何将文学和影视更好地结合,是新的历史时期文艺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这么多年在影视圈里打拼,我深深知道现在的影视缺什么,人到一定年龄缺钙,现在的影视走到今天缺文学,这是实实在在的话。”曾创作《京华烟云》的著名编剧张永琛坦言,这些年在影视业的发展上,资本和平台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对影视剧的评判标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这个时代作为影视从业者,有时候不得不妥协,但还得坚定自己的一份信念往前走。归根到底,影视更需要文学才能发展好。”

  儒意影业首席内容官张强谈道,过去这些年,影视业一直追捧流量加IP的商业模式,这导致了全行业都在为流量明星打工的病态局面,而这种局面现在已经到了物极必反的程度。“怎么颠覆这个模式?只有回到艺术创作本质的规律,内容决定一切。这个内容很大程度上是文学,文学是内容最重要的根源。”他举例,去年根据茅奖作家陈彦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装台》火爆,从中就可以看到市场正在发生着改变,文学的力量是可以征服观众的。

  演员黄璐曾出演过娄烨执导的电影《推拿》,这部电影就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在她看来,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土壤,“文学是可以脱离影视的,但是影视脱离了文学,就会变得很脆弱,没有厚度。” 【编辑:刘星辰】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8 亚洲电气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邮箱: 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