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普通的棕榈叶,在吴思瑶的手中被快速地翻动,一把钳子、一把剪刀、几根铁丝,拉、叠、剪、穿……栩栩如生的蜻蜓、蚱蜢、螳螂、兔子、龙……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面前,令人眼前一亮、叹为观止。
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编制原料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在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已有近千年历史。通过撕、拉、绕、穿、刺等方法,进行的艺术创作,保存时效可达一个世纪,其美观大方、精美细致,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
在湖北省麻城市有这样一位非遗传承人——吴思瑶,在她的记忆里,棕编是从父辈那里学来的。小时候,看着父亲把一片片棕榈叶通过巧妙的手法变为惟妙惟肖的实用品时,让年幼的她充满好奇,正是在耳濡目染下,她也跟着父辈学起了棕编技艺。
(资料图)
“那时,大家都觉得棕编就是用来做小玩具的,但我父亲却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吴思瑶神采奕奕地说道,“他做了很多实用的东西,过去家里用的工具,比如床扫、簸箕、斗笠等等,多是捡来的棕榈树叶、棕丝和竹篾等材料做的。也做了些别人眼中的小玩具,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了很多乐趣。每样东西都花了不少心思,我记得他给我做的一只公鸡,光棕榈叶就准备了上百张。”
“我从小就喜欢看父亲做棕编,看他准备材料、勾勒构图,化腐朽为神奇,后来慢慢也跟着做。”吴思瑶一边介绍,手上的动作依旧如行云流水。
在继承父辈手艺的基础上,吴思瑶在技艺上求新求变,她创新出“高级棕编”,给棕编制品穿上铁丝来定型,还在编织前用上染料,使得棕编作品能够展现的场景更大,也更加生动。她还向篾编艺人求学,将“穿插”引入到棕编,丰富了原有的技法。
现如今,棕编技艺制作程序繁复,年轻人不愿意学,而且缺乏销售平台,变现能力较差。随着棕编的老艺人相继去世,这门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一次烟草客户经理在市场走访中了解到吴思瑶的这一情况,就向麻城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局领导汇报,局领导迅速出谋划策,通过联系知音便利店、便民店的商家,为非遗技艺搭建平台,摆货架、放展板、做宣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家家以非遗技艺为特色区域的店铺便应运而生。店里摆放着棕编制品、竹篾制品、毛织艺术品等10多个品种。
“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工艺品,没想到给我的知音便利店带来了话题,也带来了人流量!”知音便利店——梦湖超市的店主蔡娇兴奋地说。
随着销量逐渐提升,吴思瑶有了新的想法。她把线下销售和线上教学相结合,将棕编制作技艺通过微信平台、抖音等进行直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棕编这一传统手工艺,参与到学习和传承中来。
她的直播间有时是自己的卧室,有时是单位的职工活动室,也有时会在知音便利店中……直播中,她一边手头不停地进行棕编创作,一边不厌其烦地跟大家讲解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方法。虽然现在直播间在线的人数并不多,但她相信,只要有一个人看到了、喜欢上了棕编,这一手艺就不会后继无人。(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陈袁 戴蕾)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