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干劲不减。织金县马场镇文丰村村民付开珍更是抢抓农时,一大早,采摘的西红柿刚装车送出,又一头扎进温室大棚,忙着采摘备货。
“过去种玉米、土豆,辛苦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如今还是这些土地,每年少说也能存下三四万元。”自从成为织金智慧农业生态谷的家庭农场主后,付开珍不再外出务工,干起了老本行——种田。
织金县智慧农业生态谷项目是全国工商联支持织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建设的现代化农业示范项目,采取“投资商+运营商+家庭农场”模式,广泛吸纳当地农户、大学毕业生参与共同创业,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资料图片)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
“万万没有想到,干大大半辈子农民,现如今还能像上班一样务农,干的还是农活,但不用担水、翻地,动动手就行,不仅轻松还能学到技术。”付开珍说。
付开珍不仅在生态谷项目上班,还利用生态谷项目平台,承包了3亩土地,跟着种植西红柿,与公司进行五五分红。
付开珍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每月上班可拿到3000多元工资,自己承包的土地所经营的家庭农场,每年能分红近3万元。
“知足了,以前每天弯腰弓背做农活,现在直起了腰板,轻松把钱挣。”谈起现在的生活,付开珍乐得合不上嘴。
在文丰村,像付开珍一样的群众有30人,既是入企务工挣薪金、学技术,又是家庭农场主。
据介绍,马场镇党委、政府在乡村振兴中,把产业主体留在农村,使产业增值惠及农民,促产业发展持续兴村。仅织金智慧生态农业谷园区,通过雇工、家庭农场等模式,辐射带动当地3000多户10000余人就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刚 安慧芳
编辑 白春霞
二审 安慧芳
三审 朱邪
X 关闭